首页 > 视频 > 财经新闻 > 入世十年的挑战:钢铁、家电和汽车业(2)

入世十年的挑战:钢铁、家电和汽车业(2)

新华08网2011年09月23日09:39分类:财经新闻

核心提示:买到越来越便宜的汽车,享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服务,看到世界各地都有 “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于普通人而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的变化,大多来自这些切身体会。然而,对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入世十年带来的收获与思考远不止这些。本期《新行标》和您一起回顾,入世的这十年。

15年的入世谈判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中国汽车业的保护。汽车行业最后以“幼稚产业”的名义,争取到了六年的关税逐步下调,进口逐步开放的缓冲期。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担忧一旦入世,中国的汽车行业就会全军覆没。而可喜的是,这一噩梦并未成真。

最令人担忧,却最让人振奋的汽车行业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可以用来形容中国汽车产业从2001年至2011年十年的历程十分贴切。1994年到2000年,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十分缓慢。在这种形势下,汽车行业面临着强大的入世压力。

全国汽服委 张志勇:从总体来看,我们本土企业的产业基础仍然是非常薄弱的,尽管经过大众、通用和其他的跨国公司经过合资带动了我们上游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但仍然都是属于一穷二白的这样一种状态。

业内人士对汽车行业的担心不无道理,1998年汽车行业几乎全行业亏损,一汽、二汽都发不出工资,1999年到达低谷,东风汽车几乎到了过不了年的地步。这样的状况下,开放市场,进口汽车,不免令人担忧。

全国汽服委 张志勇:一旦放开以后,如果我们严格按照世贸组织开放的这样一个条款,那么我们可能我们的中国汽车产业就可能荡然无存,本来积累下来的一点基础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这个最令人担忧的行业,十年来不断让人振奋。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汽车销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1826万辆,销量增长了近9倍,产能增长了近8倍,而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4.27%增至2009年的22.38%,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

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育林: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中国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尤其是自主品牌,这十年来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今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今年严酷的市场上,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有30%的市场占有率的话,也充分说明了WTO一种正确。

打开国门以后,通过合资合作,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在技术与管理层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回顾这十年,既有当时的担心,也有令人可喜的成就,最终入世将我国汽车产业推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也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呈现出了量喜质忧的情况,自主品牌的未来,令人堪忧。

尽管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展很快,品牌、车型都越来越多,但更多的车主愿意选择合资品牌的汽车,这也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尴尬。

全国汽服委 张志勇:当中国汽车企业越来越饱和的时候,你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整个市场的销量很小,我未来的空间很大,我自我锻炼的机会,空间是非常多的。但是现在整个市场趋近饱和了,你再要竞争再壮大自己,你是需要从合资品牌的羽翼下来挖出一块市场的。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变得更困难了。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正面临三大新环境:首先,跨国公司在华汽车产量规模不断提升,成本得以降低,这导致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正逐渐缩小;其次,目前不少合资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品牌在生产与销售环节都有一定的优势,这将对自主品牌产生冲击;此外,汽车综合使用费用不断提高,由于买自主品牌产品的人群对使用成本更为敏感,因此使用成本的提升将直接影响自主品牌的销量。

中国汽车工业资讯委员会委员 陈光祖:我觉得汽车未来的方向,我们应该做到产量与水平同步增长,特别是水平上要很大的提高。也就是按照国家科学发展观和改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这是未来最主要的,那么具体表现就是自主品牌比重要提高。

而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专家建议,企业需要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增长型,要实施稳健而坚定的国际化战略,集团化企业要集整个集团公司之全力发展自主品牌,而不是单纯成立一个自主品牌公司;此外,政府应在产品研发、项目审批、税收及消费环节上给与自主品牌更为实质的支持。

【责任编辑:赵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