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财经新闻 > 入世十年的挑战:钢铁、家电和汽车业

入世十年的挑战:钢铁、家电和汽车业

新华08网2011年09月23日09:39分类:财经新闻

核心提示:买到越来越便宜的汽车,享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服务,看到世界各地都有 “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于普通人而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的变化,大多来自这些切身体会。然而,对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入世十年带来的收获与思考远不止这些。本期《新行标》和您一起回顾,入世的这十年。

洞悉行业态势,引领产业航标。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新行标》。2001年我国加入WTO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十年,我国进口规模增长了5.2倍,跃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并且已经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经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十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经历过入世所带来的希望、迷茫、困惑和欣喜的各行业人才够能体会。本期的节目,我们就通过钢铁、汽车和家电,这三个受到入世冲击较大的行业,来回顾入世的这十年。

巨变

经历转型,发生巨变的中国钢铁行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关税下降、贸易壁垒撤除等贸易规则改变影响,我国钢铁市场自由化程度急剧扩大,与其它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更加融合,产品贸易更加活跃,资本、技术流动更加自由,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

钢铁产量持续性强劲增长

兰格钢铁网网首席分析师 戎刚: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钢铁产量,粗钢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早在“十五”期间,中国钢材产量就占据全球钢材产量的三分之一强,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产量总和。

兰格钢铁网网首席分析师 戎刚:我们看出这样的一个格局,钢铁产业最早的,从美国啊,欧洲这些国家,逐步转移出来以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最早期的像日本,六七十年的日本钢铁产业很发达,现在中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范围来看呢,中国的钢铁产能,产量,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中国钢材消费占据世界半壁河山

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到2010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77015万吨,比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2000年消费水平,提高了4.8倍。占据了同期世界钢材表观消费总量的5成以上。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钢材消费大国。

向世界钢铁强国大大跨进一步

中国钢铁行业在“入世”以后,处于与世界钢铁巨头全面竞争状态,迫使中国钢铁企业大量引进各项先进设备与新技术,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加快了中国由世界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迈进步伐。

兰格钢铁网网首席分析师 戎刚:我们的建筑钢材仍占有钢铁产量的半壁江山,发展的比较快呢,我们的板材,管材,这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板带比都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进口量显著下降,据海关统计,到2010年,全国钢材进口量为1643万吨,比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最高年份进口量下降了46%。说明中国对于境外钢材的依赖性逐年在降低。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从整体行业来看,也还存在着对于“入世”后中国钢铁产业迅速发展的严重估计不足,尤其是对于巨大需求潜力迸发,缺乏充分认识。

兰格钢铁网网首席分析师 戎刚:中国钢铁产业效益非常低,钢协公布了一个数据上半年我们的77家列入统计的钢铁产业的效益投资净利润率大概比4%还不到只有3%多一点,这样一个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比银行利率还低,从侧面说明我们的钢铁产业发展有些问题了。

钢铁需求巨大增长潜力严重估计不足

因为严重估计不足, 10年以来,基本上是钢铁企业在市场需求的自发引导下,各自为政,独自发展,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本世纪初还有降低。

对于钢铁市场发展严重估计不足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都要求中国建立和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种类较多钢铁产业市场,实际上,整体钢铁行业对于市场建立与发育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落后于,甚至阻碍了一些市场建立的发展与发育,远不适应于“入世”后的市场发展要求,影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兰格钢铁网网首席分析师 戎刚:第一要追求质量,比方说我们现在对一些特种钢材优质钢材,我们的研发能力还不够。第二压缩产能,是我们国内要谈到的一个重点问题。

业内专家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应加快实施中国钢铁产业走出去战略。

一是加大世界矿业投资力度。二是钢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三是加快钢材及原料市场发育。

【责任编辑:赵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