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财经新闻 > 新闻观察:超级稻普及之路

新闻观察:超级稻普及之路

2014-10-15 11:2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时长:5分12秒
 
 
视频介绍

10月10日,中国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对102.6亩杂交稻“Y两优900”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最终以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0公斤成功实现攻关目标。

新闻观察:超级稻普及之路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4-10-15 11:23

视频文稿

10月10日,中国农业部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对102.6亩杂交稻“Y两优900”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最终以百亩片平均亩产1026.70公斤成功实现攻关目标。

2013年4月9日,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项目启动。袁隆平院士组织国内同行多次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出继续通过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培育第四期超级杂交稻。

超级稻种植户 易文宪:这个品种确实是不错。现在我们超级稻示范片以外的,外面还种了一些小散户的,没有按照正常的超级稻来管理,产量最高也达到了一千七八(斤每亩),就是这个品种。最低的可以达到一千六(斤每亩),比我们以前种的亩产也要增加三到五百斤。这也就是实惠,农民只要一亩地能多产两百斤谷子,那就是最大的收入了。

与转基因育种不同,杂交水稻是将不同品系的水稻父本和母本杂交产生后代,使用的是传统育种方法。一般的育种思路是,选AB两个品种,让这两个品种的性状正好互补。然后通过杂交,将品种B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传到品种A上,从而获得优良性状的后代。这种方法不能保证每次杂交都可以获得理想后代,需要大量的杂交试验。获得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目前,中国也有一些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研院所,它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尽管目前转基因带来的争议较大,但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公众应对学术层面的转基因研究持宽容态度。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转基因利弊之争也一定会有定论。从2013年实现亩产988.1公斤到现在的1026.7公斤,为中国储备了更加强大的育种技术和品种。但是从试验到普及,产量要真正落到农户的田间地头,才更是一个需要花上功夫与精力的过程。试验田的首要作用在于将品种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下一步在于推广与应用。

中国水稻所所长、研究员 程式华:就像我们老是说体育比赛,刘翔创造世界纪录,但你要我们中国13亿人都像刘翔那样跑不可能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这里900公斤、1000公斤,然后一算我们全国增产多少,那不是这么回事。这个带动作用肯定是有一点差距。但我们尽量把农民产量向理想产量接近,这个是我们今后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说,农业推广体系一定要建立起来。

中国农业部1996年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2005年实施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组织包括袁隆平院士在内的全国20多个科研团队,历经17年的联合协作攻关,中国超级稻研究在超级稻育种理论、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中央财政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推广经费3.4亿元,已育成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126个。其中淘汰15个,目前在生产上使用111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这里讲水稻,我们根据光能利用率来计算,根据很多专家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以达到5%,我们把这个数字打对折,就是2.5%的光能利用率来算,按长沙水稻生长季节的辐射量,产量是每亩1500公斤。目前的水稻光能利用率来算的,可以搞到1500公斤。我说理论上的产量只能接近,要达到难度很大,可以接近。能不能达到呢,看你们年轻人了,有没有新的举措。

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一千公斤攻关的成功,目前只是一个在试验田里的科研成果,并不代表普通农业从业者也能达到同样的产量。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科研工作者和育种企业不断努力,未来中国的粮食单产必将有所增加。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科研发展,更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不断成熟。只有这样,饭碗才能更加牢固地端在自己手中。新华社记者姚羽、刘昱长沙报道。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