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金融人物 > 专访王巍:金融启蒙的吹鼓手

专访王巍:金融启蒙的吹鼓手

2013-09-25 14:1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时长:14分34秒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视频介绍

曾经的中国并购第一人,为什么会想要创立金融博物馆?创立中国金融博物馆有着什么样的目标?金融博物馆的读书会想要分享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他又如何评价当今的中国金融生态?

专访王巍:金融启蒙的吹鼓手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3-09-25 14:13

视频文稿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那本期节目的主人公。他曾在国内金融机构担任要职,参与组织和策划了十几家大型企业的改制、并购和重组,他曾经下海经商,自己创业。那么在最近几年他又创立了中国国内的第一家金融博物馆,那么到底他与金融博物馆有着怎样的渊源?他对当今的中国的金融生态有个什么样的评价?那本期节目,我们来对话我们这位主人公,他就是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王理事长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节目,很多人可能对中国的金融博物馆不太了解,当初您为什么会想到开办或者创立一个中国金融博物馆。

王巍:我就是好奇,好玩,没别的。因为中国金融博物馆对我来说也是完全全新的事物,我也不知道如何把金融这样的一种职能性的从在每天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给它展示出来,传递给大家,我也并不是很清楚,那么这个过程我也是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慢慢慢慢被套在里面的不得不做出来。

08年全球次贷危机让全世界开始关注金融,怀着好奇之心,王巍参观了美国金融博物馆,短短半个小时的参观,带给他的却是深深震撼。原来金融可以用来讲故事!王巍与天津主管金融的崔津渡副市长一拍即合,共同讨论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创建、选址、雇人。原本是受人之托的事情,王巍在不断研究和学习中,开始对金融历史产生浓浓的兴趣。

王巍:干脆我就自己做,所以这样就等于是2009年1月份批下来,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天津一个110年历史的老房子里我们把这个做出来了。

2010年6月中国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所坐落在天津海河河畔的博物馆,是租借区“法国俱乐部”的旧址,距天津火车站咫尺之遥,扼守百年名桥解放桥。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中国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实物,并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向观众全面介绍金融的历史发展轨迹。

王巍:做出来以后这个博物馆马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信心的鼓励,说明社会需要它。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当时您选择天津是因为一个很机缘巧合的原因,还是说天津有某种独特的优势?

王巍:天津它是中国的现代金融的最重要的发源地,特别是1860年李鸿章建立的中国衙门,从1860年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期间,大概五六十年期间天津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商业中心,而现在天津是国务院的一个金融实验特区,所以天津在这方面中国金融始终在金融创新上走在前沿,我觉得这是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天津从历史到现在都有非常广泛的金融的土壤,民众的素养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就是,天津主管金融的副市长他本人是学金融出身的,一直操作这么多年,他本人也是亲力亲为,非常扎实做事,有人有背景,我个人也在天津做了很多年的一些事情,所以比较熟悉,所以就在天津做起来了。

在中国金融博物馆成立之前,国内已有钱币博物馆,股票博物馆等等,主要以收藏为主,而王巍的金融博物馆,却并没有那么多收藏品。

王巍:我们把有限的收藏品会变成背后的意义和发掘历史的故事,而这个用现在手段展示出来教育大众,这就是现代博物馆和传统的不一样。一个博物馆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重要的是你改变了社会什么,所以我想我们的重心是在于推广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展示一切的活动来改变大众对金融的看法,推广一次金融启蒙运动,这是我们的目标。

中国金融博物馆自2010年开馆后引起各界巨大反响,王巍随后在苏州建立中国基金博物馆,2012年又在北京创立“国际金融博物馆”,三个博物馆侧重不同,馆与馆之间互推互动。三年间,博物馆总参观人数已超过15万。为何中国金融博物馆如此红火?

王巍:因为它非盈利,所以的政府也支持,社会民众支持,自愿者都在支持,我们自己掏些钱进去也都是不能分红,不能拿出来,如果产生一点点,可能现在人的收入并不是很多的,但是也继续往里投入,它是一个我们给这个社会留下一个里程碑,我们知道这一代人让历史知道我们怎么看金融,然后我们希望以后永远是作为社会财富不断地走下去。

2011年7月,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在北京建立,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担任理事会主席,每期邀请知名金融家、企业家、学者担任阅读导师,开办公益读书会,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三个金融博物馆实体。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为什么您会对读书会那么感兴趣。

王巍:首先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个饥渴症,因为年轻时候缺乏读书,那时一本书都偷着读,很多书在当时政治上都是不正确的,叫“黄书”或者“毒草”,我们是一种非常强烈好奇,年轻反叛时读这些书。再一个做书院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会这么火,刚开始没想这么多人,只是想几十个人聊聊天,我们公益活动也不可能请什么主持人,所以只是人头数做主持人,我和任志强都做过主持人,大家在一起就是聊天,所以我觉得大家聚在一块来,谈些书,谈些人的故事,感觉很愉快。

在王巍看来,金融博物馆书院的读书会绝不是推荐“好书”,也不是抱着某种目的推销书,更不是居高临下,教化大众,而是分享“以书铸人”的理念。

王巍:我们谈书重点是书造就了什么人,而不是谈这么本书的本质,我们更关心是什么人。一个人读书不光是都一定要读好书,因为好坏的标准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当年我们读的是大“毒草”,今天看来都是好书,比如像《红与黑》《九三年》雨果的,那些书当年在我读的时候都是“坏书”,“坏书”造就了我,那当年我又读了一些“好书”,今天看是谎言连篇,所以一个人知识来源、书的来源要多种成分,这个才是健全的,我觉得我们的书院很大一部分就是兼收并蓄,允许不同的观点,大家不是教化别人,而是分享,这就是为什么书院比较成功。

王巍:我们有艺术家,有学者,有官员,有经营家,有企业家,经常互相同台,而且经常两个嘉宾彼此之间都不认识,然后一块聊天,大家到这里放下所有你自己的场,融化到一个共同来分享书的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金融博物馆的读书会每期平均有四千多报名者,志愿者们从中抽取450名观众,王巍说无论报名还是抽取,读书会都公平、公正,希望搭建一个普通观众和业界精英的见面平台。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我们还知道,您作为中国金融博物院的理事长您倡导读书,而且您还自己写了很多书,其中我还是您一本书的粉丝,《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王巍:刚刚出的。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在您写《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之后,您再来看现在中国的金融生态,您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王巍:因为现在的金融它不是一个正常生态,这是我最大的结论,我们今天的金融都是被曲扭的一个社会体系,它本来可以自主制,大家都说这么多年来我们要控制利率,要控制价格,不能让这些高利贷分子如鱼得水、最后赚钱鱼肉人民。但是这么多年看谁是拿高利贷的人?国有银行是真正拿高利贷的,他强制压低老百姓存款、提高贷款,吃巨大的差额,所谓的高利贷那些人,那真是草根,他什么都没有,互相自己倒里倒去非常艰难生存,实际上这是系统性地保护了机构和的高利贷。我写这本书显然不是谈历史,我是用历史来谈今天,金融生态被曲扭也就是最近100年的事,之前都很好的,所以我是希望这个事情大家不要把金融妖魔化,也不要把它阴谋化,要告诉他金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朋友。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现在中国的金融刚才您说的,这个生态有很多扭曲的成分,那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如果这个金融要继续往前走,要走得更好您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王巍:今年有两个特别大的变化,一个是利率自由化,就是2013年第一次宣布利率可以解禁,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因为30年的改革都是其他方面的改革,然后金融做配套,而金融改革都是改边边角角从来不改核心,因为一个产业的核心是价格,那么这一次调整利率就调整价格,而且这次是金融改革优先,这是了不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场金融革命;第二大变化是什么,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上突然这一两年爆发起来,一大批从来没做过金融的,通过网上的交易提供了大量第一成本、低成本的资金,而且别看这个余额很少,但是为绝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提供投资机会,提供了贷款机会,完全绕开了监管,而事实上把高利贷合法化了。第三个变化就是中国已经不可阻挡的进入了全球化的过程,还谈什么资本保护,全世界资本整天都在中国,热钱已经来回转,事实上从国际的热钱和中国资本已经完全捆绑在一块了,不可分割,撕也撕不开,这几个因素凑在一块来,由我来说就叫风云际会,因此我们今天谈的是一个金融生态彻底颠覆再造的时代,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叫《金融颠覆历史》但我说的是金融正在颠覆现实。

王巍在媒体界有多种称号:“中国并购大师”“金融浪子”“金融扫盲教父”等等,他却坦言最想当“金融启蒙的吹鼓手”。

王巍:我希望这个称号,因为吹吹打打就到了。跟我走的就走,不跟着我走走错了我自己绕过来,挺好。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这个“吹鼓手”还会继续吹下去吗。会吹到什么时候。

王巍:那就不知道了,什么时候你吹够了就不吹了,你高兴了不高兴了有可能很激昂,有时候很悲怆,取决于心情。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随性而率真的王巍,是以“玩儿”的心态参与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运营,而且还创立了中国金融博物馆,那么在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将会继续来分享王巍“玩儿”出来的精彩人生。(新华社记者:赖冬阳 袁宏舟 李昕婕)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