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新华聚焦 > 芦山七日祭:伤过留痕希望不灭

芦山七日祭:伤过留痕希望不灭

2013-04-26 17:56来源:新华08网时长:10分1秒
 
 
视频介绍

4月26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也是我们常说的头七,在这里,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愿逝者安息。地震留给了我们伤痕,但经受过灾难的这片土地上,生活依然在继续。

芦山七日祭:伤过留痕希望不灭

来源:新华08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3-04-26 17:56

分享到:

0%0%

视频文稿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顷刻间房倒屋塌,上百条生命转瞬即逝。穿越灾难,砥砺前行,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生活还将继续……

这里是芦山县清仁乡任家村,孝顺媳妇王美的故事这些天感动了很多人。地震发生的瞬间,村民王美先背出了90岁高龄的婆婆,在她返身救女儿的时候,房屋坍塌了。婆婆安全了,但王美和女儿媛媛却被坍塌的楼板砸中,再也没有走出来。为了寻找妻子和女儿,丈夫李绍华刨烂了自己的双手。

王美的丈夫 李绍华:她如果说自己照顾自己的话她能生存,她是先救我的母亲,然后再救我的女儿,就给埋了。当时挖开救起她们的时候她是这样的,手牵手的,我的老婆是扑过去扑到床上,手拉手的,挖开现浇板就看到这个姿势,当时救起来就没有生命的希望了。

几个小时后,众人帮着李绍华将王美母女从废墟中挖出来时,母亲的手依然紧紧抓着女儿。

王美的丈夫 李绍华:我小女儿的床铺就在这里,这个是预制板,床铺就在这里,从堂屋进来,挖开预制板之后就看到这样的,刚刚拉到手就塌了可能是。

王美走了,和自己心爱的女儿一起,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让别人记住这位孝顺媳妇的音容。留下的却是给90岁高龄婆婆的生还机会。

王美的丈夫 李绍华:她是先救我90岁的母亲,如果是先救孩子的话她们俩母子都有逃生的机会,她就是有很大的孝心。

王美的大嫂 任炳秀:她用她的生命把我母亲救起,我们不对母亲好,我们就对不起她,她用她的生命换回了我们的母亲。

生者更好地生活下去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在很多安置点,同“锅”共济的场面让人温暖和感动。这里是位于宝兴县中学的灾民安置点,偌大的操场内分布了近百顶帐篷。这3个大铁锅和6个铝锅搭建起的炉灶就是这里的简易厨房。

宝兴县城居民:(都有哪些东西啊)生姜,蒜苔,腊肉,包菜,还有他们现在炒的回锅肉 ,(这些吃的一般提供给谁)一般优先提供给前线(救援)的军人,还有老年人孕妇之类的。

地震发生后,物资紧缺,一些受灾群众找来米和蔬菜,带到这个厨房。有的超市也捐出了汤圆等食物,这让“厨房”里的食品不再那么单调。一些受灾群众也自愿来到这里帮厨,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大家都愿意搭一把手。

宝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餐饮点临时负责人 冯体平:现在我们自己组织了一部分,老百姓捐献了一部分,另外我们去各个地方采购了一部分,现在路已经通了,这方面事情已经不担心了,我们老百姓自己能解决一些,组织起来解决一些,特别是外面来的支援我们的这些队伍,我们首先保证他们的,任何可以的话,我们老百姓自己解决,现在几个点的情况都比较良好,基本上能保证大家不饿肚子。

生活在一点点恢复,村民们更是把自己的爱和笑容传递给更多的人。这里是芦山县金花村,在村头的公路旁,卢大姐的笑容让人难以忘怀。从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来,为了能让救援人员吃上口热乎饭,卢炳芝一家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免费稀饭发放点,每天为过往的救援人员发放稀粥。

受灾群众 卢炳芝:我们当时是一家人想起来的,我们出去领东西的时候听到人家志愿者说已经两天一粒米都没下了,就吃了两桶方便面,我们就说,人家辛辛苦苦跑过来帮助我们,我们也没别的办法,就把家里的米做点尽点微薄的力量来感谢他们。

地震前,卢炳芝用全部的积蓄刚刚开起了一家餐馆,眼看着红火的日子刚刚开始,地震来了,让她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家庭的不幸并没有改变卢炳芝乐观的性格。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吃到热饭,每次稀饭做好后,卢炳芝都会让自己的女儿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把热腾腾的稀饭送到救援人员的手上。

受灾群众 卢炳芝: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冒着生命危险来帮我们,只要是我们有一定要拿出来分给大家,一个人喝一口都愿意。我们最大的愿望现在就是,只要有大米吃就对了,呵呵呵。

地震中,正是这些坚强自信的笑容让人多了一份安心,也正是这种守望相助的力量,让这片废墟之上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画面中这个可爱的宝宝正在熟睡,她就是地震后芦山降生的第一个婴儿。

新华社记者 张强:我现在是在四川省雅安市的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在我身后临时搭建的这排抗震板房当中,一个地震时出生地女婴正在酣然入睡。

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主治医师 高俊:宝宝的情况也挺正常的,入院以后我们就及时给她们做了一些处理,宝宝也有专人护理,现在产妇和宝宝的情况都挺正常的。

为了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家人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露天’。“露天”的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大名也取好了,叫高习平,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不再经历这样的灾难。

更多的希望正在这片经受过灾难的土地上延续。

4月24日上午8时30分,芦山中学的400余名高三师生在西南财大光华校区第一运动场上举行了简短的开课典礼。芦山地震灾区首批转移到成都的高三师生在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复课。当日,还将有一批来自灾区的高三师生转移到成都另一所高校复课。

记者了解到,震后第一课,老师们主要对同学进行心理上的宽慰、疏导,关心他们现在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心理恐慌,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复习迎考。

灾难过去,生活继续,希望继续……

穿越灾难,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时,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每一次灾难都像一面镜子,在目睹山河破碎亲人离别的痛苦时,我们也看到了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和向上力量,而这些也给予了我们战胜灾难的勇气。在这种力量与勇气下,灾区百姓的生活已然在希望中前行。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