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社会娱乐 > 记者观察:“麻鞋”遭遇“海归”困局

记者观察:“麻鞋”遭遇“海归”困局

2013-04-17 11:47来源:新华08网时长:9分54秒
 
 
视频介绍

在厂区的一排平房前,王应武拿着照相机对着“一团乱麻”和几双麻鞋拍了整整一天。要不是别人介绍,记者不会猜到他就是这家有着近20年外贸订单生意的民营企业老总。别的老板搞摄影那是玩高雅,可这位王总拍照却属无奈。

记者观察:“麻鞋”遭遇“海归”困局

来源:新华08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3-04-17 11:47

分享到:

0%0%

视频文稿

在厂区的一排平房前,王应武拿着照相机对着“一团乱麻”和几双麻鞋拍了整整一天。要不是别人介绍,记者不会猜到他就是这家有着近20年外贸订单生意的民营企业老总。别的老板搞摄影那是玩高雅,可这位王总拍照却属无奈。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目前我自己能做的,就是我先搞一个网店,因为我看到不管是国际品牌也好,还是国内品牌也好,都有自己的网店,网店也是一个门户。

原来,王应武拍摄的照片是为了给企业的产品开设网店所用。一家资历不算浅的外贸企业,何以让董事长兼总经理亲自拿起相机为网店拍照,到底这家企业遭遇到了什么呢,这事得先从这一双双麻鞋说起。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麻鞋最早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就是自己做麻鞋自己穿,没有形成商品。我自小就是穿麻鞋长大的,据大人们讲我们祖祖辈辈就是穿麻鞋的。

根据传说,“人首龙身”的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史料也记载,天水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由于大青麻的纤维结实耐用,成为甘肃天水地区民众编制草鞋的主要材料,称为麻鞋,至唐代生产工艺已趋成熟。在物质条件尚不发达的漫长历史中,这种麻鞋被当地民众普遍穿着。甘谷县是中国国内最早把麻鞋由家庭手工制作,转向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地方。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这个工厂原来是个福利企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因为残疾人有些行动不便,反正只要是眼睛能看得见,双手能动,这样的残疾人都可以参加我们的生产作业。

1995年,福利厂的人带着麻鞋来到省城兰州,第一次将这种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演变而来的麻鞋,亮相在了当时举办的一次艺术节上。这一亮相,被一个叫柯雷恩的美国人相中了。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结果有一个美国人,对麻编鞋很感兴趣,刚开始他自己设计,根据他自己的理念,把传统的麻鞋做了大的改进和改观。

以往这种廉价的麻鞋,也就是当地百姓平日所穿,鞋底子缝上鞋帮子,极其简易。在当地人的眼中,这样的鞋穿着出去,可能还有点寒酸,可人家老外不这么看。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美国人)利用我们传统的手工艺编制技术,把这个麻鞋做成了一个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还有非常流行趋势的鞋。

重新包装、改头换面的麻鞋从此便不在当地的街边小店出现,因为全都漂洋过海换做了美元,这样的改变,谁都没有料到。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我们当时做的是拖鞋,把这个拖鞋第一次出口到了美国,我们当时出口只有一万来双。

最初出口的麻鞋样式很单一,只有拖鞋一种款式,可这双拖鞋的出口价达到了10美元,在现在看来,10美元并不多,但当时那个年代的10美元,可以买好几双皮鞋。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10个美金,当时的汇率换算的话我记得是(1美元)8.4元人民币还是多少,相当于现在的80多人民币,那是在90年代的时候,那个效益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县里头这家福利小厂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深圳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并聘请了日本、法国、意大利的三名设计师,在企业内部培养了2名专业设计师,简单的麻鞋也演变出罗马风格、商务休闲风格、居家风格、运动风格等多种类型。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张彪:因为当初做的时候全部都是纯麻的一些东西,慢慢的这些国外的客户也有自己的设计要求,有的需用布,有的需用皮革,在布的帮面再加一些皮革,这是根据人家的需求慢慢演变过来的。

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新的“神话”也在近20年来诞生。从1996年开始出口以来,甘谷的麻鞋90%以上以订单形式销往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我们从(90年代的)1万双(每年),出口到100万双,创汇从原来的10万美金,到现在的400万美金。

随之而来的,就是当地原材料种植面积的扩大,达到了4千亩以上,当地和周边县的数千人参与到了麻鞋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中。一部分农村妇女经过简单培训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半成品的制作。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包部门负责人 杨晓琴:培训敲帮,手掐辫,还有大麻钩织鞋面、低垫,(记者)这些需要培训多长时间,这需要半天就培训好了,完了之后在家里面进行加工。

然而,就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之时,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增加,外汇汇率也发生变化。想要让这双“麻鞋”继续创造神话,就只能再打开国内市场。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对国内市场的秩序、批发、生产、营销网络的形成(不熟悉),这些我们一没有人才,二没有经验,三没有这种平台。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外贸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如同这家麻鞋厂一样,对于市场的运作模式和风险评估根本不用操心,因为订单式销售就像是童养媳,出嫁并不是问题。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对身边的市场却是灯下黑。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多年来,我们对这个产品一直是研发、生产,对于销售这个环节,都是固定的展销、订单,所以对国内的市场,对身边的市场确实不是太熟悉。

一再依靠国外市场,显然是一条腿走路。那么国内市场怎么打?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这个局面打不开,那么这样一个从神话走出来的“神话”抵抗奉献的能力就会受限。于是,大家想到了先从省城的大商场入手,自己推销上门。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结果他们一问你这个是哪里生产的,我说是甘肃的,他说甘肃的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这里面没有甘肃的鞋,我说你看都没看怎么不要,他说你不是名牌。

商场的态度让王应武恍然大悟,苦心将一个极具民族特征的产品推向海外,却只是一件商品而已,连认知度也无从谈及,更何况是知名度。苦苦恳求之下,商场看了王应武拿来的样品,但却提出必须要具备各种手续。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他说要进我们的商场证件要齐全,我说我做这么多单鞋,我的鞋每次都在检验,不仅在商检局检验,我们还主动拿到国家鞋类检验中心去检验,我们不仅检验鞋的质量,还检验鞋的性能。

然而,对于国内市场经营模式的欠缺,让王应武即使对自己的产品再自信,对国际市场再熟悉,也无能为了,这也就有了当初记者见到王应武时,他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自己亲手为网店拍摄照片的一幕。

甘肃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应武:我们通过网店,不仅仅是卖我们的鞋子,更重要的是发现一些经营者与我们来洽谈经营、代理这些事宜,他总有一个人与我们的鞋是有缘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政府也正在帮助和配合生产企业,先从树立品牌知名度做起,来帮助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产品为国人所熟悉,当地企业也在积极引进专门的营销人才,组建专业营销团队,让似乎有些水土不服的“麻鞋”走出一条自家门口的新路。(新华社甘肃分社  记者黄文新、石昊)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