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金融人物 > 熊晓鸽:见证中国风投业成长的传奇领军者

熊晓鸽:见证中国风投业成长的传奇领军者

2012-10-30 19:02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时长:15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视频介绍

作为最早将西方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实践者,熊晓鸽见证了中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从零起步、外资主导,到现在位居世界第二的快速成长。他所投资的200多家创业公司迅速成长,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季琦……一个个创业者创造奇迹的背后,一直伴随着一个名字:IDG熊晓鸽。新华社电视台财经频道《新华财经名人坊》节目,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对话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聊传奇人生,谈风投之道,析行业困境。

熊晓鸽:见证中国风投业成长的传奇领军者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2-10-30 19:02

视频文稿

熊晓鸽,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1986年秋,获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91年11月6日,熊晓鸽正式加盟IDG,转而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他经常说,他的第一职业依然是新闻人、传媒人,第二职业才是风险投资商。本期《新华财经名人坊》节目,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对话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聊传奇人生,谈风投之道,析行业困境。

熊晓鸽:86年去的美国留学,读的第一个专业就是新闻传播,在波士顿大学,88年的时候参加了找到了一份工作,是美国很有名的杂志,电子行业主流管理的一个杂志叫《电子导报》。

因为这个工作要我去采访跑硅谷,因为硅谷有很多的华人,有很多创业的公司,那么在硅谷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的华人的创业者,那么在这个中间就知道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和创业,可以说没有风投也可能没有今天美国的尤其是技术型的产业他们的辉煌。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对这个行业非常的有兴趣。

1989年6月,熊晓鸽转到《电子导报》英文版,开始在美国实实在在地做起了记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一系列关于美国电子产业的报导文章,这让他对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电子行业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了许多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商,其中就有IDG资本创始人麦戈文。

熊晓鸽:因为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认识麦先生,对他也有很多的了解,所以后来我就想回到中国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寻求发展,91年的时候,当时我也取得了绿卡,在杂志上工作了也三年多,所以也觉得有很多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就想拿到中国回来练一练,两个事情我想做,第一个我想在中国来做专业的出版物,第二个事情就想到发展风投,那么跟麦先生一谈,一拍即合。

1991年11月6日,熊晓鸽正式加盟IDG,同年12月,他便成功的谈下第一个合资合同,把《中国电子报》拉入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变成了现在的《网络世界》。在他的领导下,IDG在亚洲多个连续亏损的市场开始陆续盈利,1993年,熊晓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IDG新一任亚太区总裁。一个媒体人转而涉足投资行业,当初的媒体工作经历对熊晓鸽的投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熊晓鸽:做为一个记者的话你要永远保持这种敏感度,对投资来讲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呢,作为记者来讲,是把你刚才所想的一些最好的一些东西所写下来,然后以最短的时间告诉最多的人,作为投资者来讲的话,也是同样记下来,但是最快的方法告诉你的,跟你的伙伴人分享,然后把钱投下去,不跟别人说,等到公司成功了,上市了,人们才知道这是你做的一个事情。

从2009年首次试水电影产业投拍《高考1997》之后,熊晓鸽又陆续投资了一系列电影制作。例如《山楂树之恋》、《印象系列》以及传奇电影公司出品的《盗梦空间》现在都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它们背后的投资人熊晓鸽,却并不为众人所知。在此之前,IDG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IT媒体,近年来却频频涉足影视投资,熊晓鸽对美中的影视投资环境自有他独到的见解。

熊晓鸽:因为实际上我对文艺这个东西从小就很喜欢,尤其是音乐,所以到美国以后,也是这样。那么我就发现美国电影行业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04年到05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电影制作公司,就是像你刚才谈到的传奇电影公司,还有一种叫相对论公司,都是在那时候成立的,而且这些成立的这些人全部不是搞电影的,都是干我这样的活的。

从产业来讲的话美国人是比较擅长于把一个事情做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那么从它的原创,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探讨,同时怎么样把它做成一个综合的产业,品牌等等这些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想必大家都很好奇,制作出诸如《盗梦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宿醉》等热门影片的美国传奇电影公司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我们透过熊晓鸽与他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来进一步了解一下。

熊晓鸽:传奇电影公司它很有意思,这个公司只有28个人,当时我去见的,只有28个人,他们找到《盗梦空间》这个项目的时候,这个导演是个世界的名导演,这个本子人家他是个法国人,然后这个本子策划了十年,他的发行的话是通过华纳兄弟发行,钱是一人投一半,就是华纳兄弟公司投一半,而且这个公司他的公司的办公室就在华纳公司里面,一看上去以为是华纳的一个分公司似的,他充分利用了美国的发行、制度、外聘的一些平台,全世界的发展也要华纳去做,所以风险比较小。我觉得这种机制是觉得中国所借鉴的。

投资电影公司让IDG尝到了文娱产业的甜头,然而过热的中国风投市场却让投资者们吃到了苦头,大量资本的涌入和全民VC/PE的狂热,使得一些问题浮出水面。作为风险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熊晓鸽对此感受颇深。

熊晓鸽:风投倒没什么问题,看你投什么领域,比方说投技术性的领域,这个国家也很支持,这个倒没什么问题。现在目前碰到的一点是中国的突然一下基金很多,在过去的三年中间出现了5000家基金,这样的话造成了很多的好的项目并不多,使得一些项目的话,物以罕为贵,价格就变得非常的高,这样的话(收益)会拉低…

另外一点,做投资其实应该是个少数人做的事情,而且世界上有个二八定律,你即使是投每个项目怎么评估也好,最后结果的话一定是20%的公司赚80%的钱,所以说你投10个公司,有两个赚大钱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一想项目没那么多,钱很多的话,我觉得有很多的可能投资不可能取得他们所想象的那么高的回报。

目前,我国基金行业的同质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基金公司在产品策略上普遍追求大而全,每个公司都想成为全产品的提供商,追求覆盖全面客户,存在品牌模糊等问题,经营模式和投资管理能力也都没有形成差异化。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其实更有价值。面对当前同质化竞争的现象,熊晓鸽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熊晓鸽:不一定是好事,我说你钱可以多,但是你基金的管理公司不能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很好的基金管理者必须要有个五到五年以上,甚至十年以上的这种经验才能够做得很好。光只有教训没有经验的话没人给你钱,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投资管理者来讲,最值钱的,最宝贵的是他的教训。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在谈到投资的教训时,熊晓鸽告诉我们,在IDG投资的200多个公司中,有20个是失败的。而在他眼中,这20个公司的失败与另外180多个的成功相比,反而更有借鉴价值。知道自己是怎么赔钱的,才能避免未来犯同样的错误。

与少赔钱相比,多赚才是风投公司的目标。搜狐、百度、当当等如今的业界翘楚当年都在IDG的投资企业名单当中。携程、如家、汉庭,连续三次创业并带领企业全部在美成功上市的季琦也三次都得到了IDG的注资,足见IDG管理层的眼光与胆识。熊晓鸽有着自己的风投之道,他曾经说过,做风投三板斧,第一是市场,第二是技术加商业模式,第三是创始人加团队。

熊晓鸽:你谈到创业的话,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创意和创新,这个非常的重要,这个是直接结合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上来考虑的,那么很重要的一点事情都要人来做,我们寻找一个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都特别强的一个团队,而且要寻找一个领军的人物他能够把一些很能耐的人把他请到这个团队来,这样来做这个事情。你说三板斧哪个最重要,我认为领军的人物和这个团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板斧。

有着像熊晓鸽这样的领军人物,再加上一个非常有执行力的团队,这也许就是IDG在中国的投资做得如此之好的原因之一。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熊晓鸽提出要把创投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而面对众多的行业选择,熊晓鸽也有着自己的青睐所在。

熊晓鸽:从投资的回报率来讲,你投的越早,风险越大,当然回报越高,那么同时的话,也有助于投一些新兴的产业,那么你从美国的历史上来看,那一定是投早期的做的非常好的回报风险才更好,而且对于社会的贡献可能更大一点.比方说我们在互联网这个产业出现的时候,我们投了一批互联网的公司,像大家都在用的百度,腾讯、搜狐、携程、当当这样的一些公司都是我们那时候第一批就投的,所以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目前来看看好几个行业,一个是我们移动互联网,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话可能就像我们当年投的以PE为主的互联网企业似的,我觉得在未来肯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点就是创意和文化产业,我觉得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新华社记者赖冬阳:在这次对熊晓鸽的访谈当中,我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当年IDG创始人麦戈文是怎么看中他的。在一次饭桌上,熊晓鸽也问过自己老板同样的问题。麦戈文的回答是,一个年轻人敢拿中国的未来跟我赌,那么我也应该跟他赌一下,现在看来咱们都赌对了。正是这种敢打敢拼的风格成就了熊晓鸽,今天中国首屈一指的风险投资人。上一个十年,风投家们赌赢了互联网产业的兴起,那么下一个十年,他们还能赌赢吗?这是一场眼光与胆识的较量,让我们拭目以待。好,感谢您收看本期的《新华财经名人坊》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新华社记者赖冬阳 实习 章稻承 侯钦凌 刘媛 霖扬)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