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新华聚焦 > 李稻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改善

李稻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改善

2012-10-25 14:17来源:新华08网时长:15分
 
 
视频介绍

金秋十月,清华园,一场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学者讨论正展开。关于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这里直言不讳。关于中国发展一路的经验,这里小心总结。关于中美两大国的关系范式,这里大胆畅想。本期《中国创造》与您一同聆听学者的创见,见证思想殿堂的中国智慧。

李稻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改善

来源:新华08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2-10-25 14:17

分享到:

0%0%

视频文稿

中国创造之:中国经济开放新阶段论坛

转型中国,创造无限,这里是庞瑞为您主持的中国创造。在以往的节目当中,我们是为您关注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创造表现的形式,概括起来说,可以说有两类。

一类是硬件的创造,这种创造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说一种新的技术投入商业应用,每一个人都能够感觉得到。

而另外一种创造是软件的创造。这种创造可能就比较玄乎了,但是和我们的关系也很密切。比方说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让整个业态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模式呢,我们也报道过。

但是其实这两类创造和创新之外,还有一种创造,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要,也更加的根本。这种创造就是智力的创造和理论的创新。这样一种创造和创新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起到一种理论指导的作用,那么这种创造目前也是在非常快速地发生和发展当中。

目前在清华大学的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上面,很多来自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正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理论的力量,为中国创造进行设计,献计献策。我们来去现场看一看。

由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主办的“中国开放新阶段”第二次高峰论坛,于2012年10月17日下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内举行,参与此次论坛的学者包括林毅夫、李稻葵、白重恩、鞠建东、王直、拉米雷斯等中外经济界知名人士,其主旨在于针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于中国经济、中美关系等重要全局性问题,探讨社会所能凝聚的最大共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鞠建东:我们来开这个论坛就是说,主要的想法就是说那几个字“学者推动,全面参与,凝聚共识,来形成社会的共识”。

在这个中国开放新阶段的高峰论坛上面,就我们的观察,现场讨论的话题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呢是对于中国国内结构经济转型、经济形势的研判和分析。而另外一类呢,是对于目前中国和世界,具体来说,特别重要的就是中国和美国双边关系的下一轮的发展走势。很多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来做出了自己的智力贡献。那么我们首先,从对于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来说起。

在本次论坛上,李稻葵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机制研究”为题发表了演讲。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专门就统计局居民消费数据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提出了看法。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我们非常仔细地跟统计局的领导交流,我们发现恐怕统计局在居民消费的统计上面存在系统性的误差。一是样本的挑选恐怕有一定问题,挑选的3万多家庭,在我们看来可能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家庭。因为你们要求每个家庭事无巨细,要把自己家庭几年来的每一笔账记下来,每年给别人几百块钱的补助。我们认为中高收入家庭不愿意干这个事情。

在提出这一问题的同时,李稻葵的演讲重点是试图回答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到底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展如何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第一,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结构调整的迹象和趋势。我们是非常精确定义结构调整的,一个是对外经济的再平衡,一个是国内消费的逐步上涨;第二,核心证据是重新计算的,是居民真正的消费量,我们发现它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上升;第三,调整的机制,2007年开始的居民消费上涨不能归咎于短期政策的发力,主要还是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结束的市场机制,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失,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工资率开始上涨,劳动成本上涨,企业对外竞争力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上涨,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出现逆转。这一系列的结果都带来了消费上涨。

除了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是另一个公众所高度关注的话题,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在论坛上就此展开了自己的论述。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 白重恩:2000年,居民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46.44%。到了2010年,短短的十年之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6.44%下降到33.8%,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左右。

在谈到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时,他特别提到了社保缴费率的问题。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 白重恩:凑巧的是我刚才说投资率是全世界第十三高,我们的社保缴费率也是全世界第十三高。社保缴费率比我们高的一个是拉丁美洲国家,其他的是东欧的转型经济。

这个问题在这种场合提出来我觉得是对于转型非常有建设性的,因为中国你要说提升内需,老百姓的钱都交上去了,这个内需怎么来提升?这个问题应该好好想一想。但是如果不收这笔钱,这个社保金从何而来,老百姓的退休生活会不会下降?他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 白重恩:刚才说社保缴费率太高,如果降低的话可以减少居民的负担。社保的资金不够怎么办?应该想其他的财源。一个是国有企业的分红应该纳入一般性预算,可以用来支持社会保障。

林毅夫则也带着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成果来到了现场,“新结构经济学”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以下两点。

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林毅夫:一个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成功,而仅有少数的发展中经济体可以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或者是像欧洲有些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并变成高收入国家,像爱尔兰,原因是什么?

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的上升,很多人开始担心,究竟中国能不能摆脱很多拉美国家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林毅夫:前面提到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根据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续了二十五年和更长的时间。这是能够摆脱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标准。

由此,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林毅夫: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会具有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可以积累的资源就越多。如果中国要进一步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市场体制的改革;第二方面是发挥政府积极的因势利导的作用。

由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毕竟相对与发达国家而言他的发展起步时间是比较晚的。但是中国人呢,又有一个非常好的雄心壮志,希望中国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能够追上甚至超过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所以说中国人就会经常地和美国人来进行比较。和美国进行比较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种非常有趣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非常有兴趣地提出来一点,就是鞠建东,鞠建东在现场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说,我们要用一种数学的博弈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吧?这个中国和美国现在很多国际热点问题上面啊,往往是相左的;但是这个相左,会不会达到一种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乃至于战争的程度,怎么样来研究,根据以往的所有的研究里面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通过一种文字的方法来做的,但是鞠建东他提出了一个数学的,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框架,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鞠建东:这是中国的冲突反应函数,中国的斜率比美国的斜率大,水平线是代表中国的冲突水平,垂直线是代表美国的冲突水平。冲突反应就是适度的冲突均衡。

用博弈论的理论基础来为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的概率建模,绝对是一件有创意的事情,那么这个模型的原理是怎样的呢?鞠建东首先假设中美两国都以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把两国的合作-冲突程度按照“彼此合作”到“冲突毁灭”的程度设定为0和H级别。而按照中美两国相对国力强弱从“中弱美强”到“中强美强”的逐渐变化,两国应该按照彼此国力对比理性控制冲突规模。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鞠建东:按照对称策略,当中美关系从小国与大国阶段发展到潜在大国与大国的阶段,随着中国国力相对美国的增强,中国对美国挑衅的冲突反应将加强,要求美国对中国冲突反应相对减弱。如果中国已经调整了策略,但美国并没有做相应调整,有可能面对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比如说南海与钓鱼岛的冲突,这是中美之间的间接冲突。(接)美国没有按照对称策略相应的降低冲突反应,恰恰相反,美国增强了冲突反应。刚才我们讲到冲突有可能失控,使两国面对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美国为什么偏离了最优选择的策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鞠建东在后来这个讲座中也提出来了,说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恐怕美国和日本,采取的是不符合他们自身最大利益的一种行为方式。如果像这样长期地遏制(注:绞杀一词去掉)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恐怕这种办法到最后产生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而他在最后自己提出了就是说,要让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中西方的文明在一起交汇,中西方的文明交融在一起,才能够更能产生一个人类的文明,推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去。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鞠建东:中美两国人民是有共同理想的,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新世界。中美两国人民对新世界也是有共同认识的,可以总结为36个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法治国,还道于民;真实可靠;人生圆满,世界大同。所以我认为中美两国会顺利进入第五阶段,共同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今天这个会议的分析,对我们很多理解问题的框架是有益处的。中国目前自身是一个发展的大国,不管是从国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从国际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来讲的话,的确需要有一种最为宝贵的创造精神,就是不唯书,不唯西的精神,既不唯一切书本上的理论,也不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说。中国的学者能不能勇于提出自己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问题的解决框架,这一点对于中国今后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重要到我们这个节目无论花多少期专题来讲都不为过的程度。所以说我也希望各位观众能够通过今天这个……你看我都这么激动了,能不能够理解到我这样一种心情,希望中国的学者们能够更多地提到自己的原创的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理论和框架,提出自己原创性的观点,也只有中国的声音能被全世界的媒体、全世界的学者听到之后,我们才更有底气说中国创造能够真正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08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华08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