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新华聚焦 > 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见底+稳增长发力

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见底+稳增长发力

2012-08-01 17:07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时长:20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视频介绍

2季度GDP增速“破8”,创3年来最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外媒评中国经济,唱衰、看空、硬着陆?解决对当前经济困局,加大投资是否是特效药?

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见底+稳增长发力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2-08-01 17:07

分享到:

0%0%

视频文稿

2季度GDP增速“破8”,创3年来最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外媒评中国经济,唱衰、看空、硬着陆?解决对当前经济困局,加大投资是否是特效药?

中国经济是否见底?

这条曲线,展现着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概貌。2002到2011年这10年,是中国力快速增强的1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10.7%,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一轮高增长周期,2007年GDP增长率更是达到14.2%的峰值,投资和出口拉动是此轮增长周期强劲有力的双引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果断实施了一揽子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

经济增速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漂亮的“V”形反转,重新回到两位数平台,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达10.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从08年到目前来讲,我们整个的政策经历了一轮,大放大输的过程,那么这个大放大输就导致我们一个是这种货币发行过多,然后货币政策收缩过紧,那么导致我们的资金流,导致去杠杆的这一个过程比想象的要大。

决策者注意到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7.5%,这个数字在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8年来增长目标首次调低至“8”以下。

时过年中,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7.8%;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12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首次跌破8%。

GDP破8,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经济降速,符合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全年的GDP增速保持7.5%的目标,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而长期致力于研究宏观经济走向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教授并不这么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其实政府已经承认自己调控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列出来,而不像年初设定的还是这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三大目标,这样来讲已经说明我们目前的下滑并不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

回想上次中国季度GDP“破8”,那还是2008年的第4季度,那个时候,全球经济刚开始遭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时隔三年半,全球经济仍旧陷于那场海啸带来的阴影之中。也是从那场危机,我们看到了几大经济体发展的内生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就是说美国这样以创新和超前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欧洲这样的一种高福利和高支出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还有中国这样的高储蓄,高出口的一种发展模式,实际上它都预见了它的搁置的这些问题,那么因此这就决定了就是说全世界的这个整个经济增长低迷的这种状况。

2012年,全球经济进入“弯道”减速,欧洲经济在最里道陷于低迷,美国经济在中道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在最外道,增速放缓。

分析认为,内外需求同步放缓是中国上半年经济弱势的主要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经济的窘况以及渐行渐近的“财政悬崖”,再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使得中国的外部需求进一步减缓。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由于出口的增速跌至个位数,我们除了09年这一段时间,这几乎是中国近十年来的中国的外贸部门最低的一个增速,这直接造成了国内经济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的压力。

经济增速何时见底,是目前各方非常关心的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当前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然存在,但是两季度应该是底部了。整个国际市场是雪崩式的回落,出口也是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负增长非常明显,这一次出口还是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到现在来看,最近这个月是11%点几的增长,上个月是15%点几的增长,是在回升过程中。所以这次经济的回落,我们认为可能在二季度是底部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第三季度会不会说有什么突发性的原因会使得事情变得急转直下,也不太可能,就是第三季度还是会很缓慢地在锅底这样爬行。

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记者日前走访浙江、江苏等多家企业及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时发现,受传统出口产业不振、房地产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以前在春节前才出现的民工返乡,此时在多地提前出现。

中国再现大规模民工返乡潮,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次发生。上一次“返乡潮”发生在2008年10月,当时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从而导致众多民工提前返乡。民工返乡潮的到来,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着中国经济放缓所带来的“阵痛”。

而针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话题,近期引起了国际上一片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部分国际媒体甚至称中国经济将迎来“大灾难”。

路透中国一篇专文这样说道,“最近,似乎所有坏消息都围绕着中国经济展开经过二季度,中国经济“减速”事实就像撒旦的脸孔般,一一凸显出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越来越狰狞……”

际此《纽约时报》惊呼,“减速”将是中国经济的“一场灾难”。中国经济——外需减少、内需放缓,产能过剩,利润走低,信贷疲软,规模收紧,增速减低,整体走软。

这一表征被外媒不断强化、放大,就成了“中国经济硬着陆,全球经济软着陆”。两者之间似有勾连,如此判断,就意味着本轮全球危机的最后买单者将是中国经济。

这种论调早有所本:首先,中国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进而引致了本轮全球危机;最终使自身陷入“硬着陆”的大灾难。

如此三部曲下来,按照这样的逻辑,是否又能做出这样的解读:暗含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而言已具有了支配性的影响力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只是全球化分工体系经济运行,资金链当中的一环而已。

刘元春教授表示,作为世界的一环,中国正以大国的姿态,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一直以来,国际上确实有一种“看空”中国的力量。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略显疲态。虽然二季度经济增速“破八”,但一些新动向值得注意。二季度,我国经济的环比增速为1.8%,比一季度回升了0.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的月度核心指标工业增速,五六月份趋于稳定;投资增速从前五月的20.1%反弹到上半年的20.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先行数据已经表明,你比如说我们的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量,消费这些并不是直线在滑,而且在稳住了,投资水平已经反弹了,出口水平稳定在两位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它企稳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而不会像很多人所讲的,会出现这种硬着落。

汇丰(HSBC)24日公布名为“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的7月初值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下五个月高位,跳升至49.5,创下五个月高位。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7月PMI初值温和升至五个月高位,表明此前的宽松政策开始发挥效力.不过数据低于50,表明需求依然疲弱且就业面临的压力益增。这要求更多宽松政策来支持经济成长和就业。”未来数月随着刺激举措充分发挥效力,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从迹象来看,也已经开始有企稳的迹象了,如果未来政策仍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想不必对经济的下行过于担忧,根本就不必担忧说,中国经济会什么“硬着陆”。

约瑟夫•福迪(Joseph Foudy),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他相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增速放缓并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向前的整体现状,是经济的正常发展方式。

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福迪:一个国家越成功,它的增速反而会越趋于缓慢,这并不是问题,而是成功的标志。很多国家(或地区),比如我们拿韩国、香港、或日本做例子,它们都曾以10%的年增长率发展了几十年,然后降至8%,再降至6%。所以现在,当中国越来越富有,自然而然地它的发展速度就会减缓。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方案来平衡增长呢?

中国经济是否逼近“通缩”门槛?

7月6日,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此次降息,距离上次降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节奏之快出乎意料,专家分析,这种频率的降息操作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一个原因是CPI回落趋势超乎市场预期。

在最新的经济数据中,通胀的急速回落显然有些出乎市场的预料。统计显示,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2%,创28个月来新低。更有机构预测,7月份CPI可能跌破2%进入“1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正常来讲这肯定是一个下行的状况,就是说原因很简单,第一个是整体经济虽然有反弹,但是它不会特别强劲,第二个就是很重要的是上游价格的传递它还没结束;第三个就是说这一个翘尾因素它会逐渐消失,那么这个会起到一个明显的作用。

作为CPI上游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0.7,连续四个月下跌。

由于海外需求下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月初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50.2,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日前公布的CPI、PPI、PMI显示都在低位运行,由此引发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处在通缩边缘的激烈争论。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左小蕾:如果我们为了稳增长去恢复我们过去不合理的增长结构,比方说你去释放那些产能过剩的那些行业的(产能),继续扩大它的产能,来释放更多的这种无效的投资,那明年就可能出现通缩。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由于外需和国内消费的“双不振”,中国经济运行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做好应对通缩的准备,防范于未然尤为重要。

“稳增长”如何发力?

凯恩斯,这个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提到他,我们都会想起那句通俗名言:当国家经济萧条时,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一挖一填间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而这套理论,成为了解救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良方。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而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凯恩斯理论是否有实际意义?政策制定是否有特效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表示,此次经济下滑的因素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化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下滑的因素是多元的,是吧,有短期的,有中期的,有外部的,有深层次的,有表象的,就不能够按照原来的这种简单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导向或者短期的需求导向型的政策来简单地治理我们目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

目前经济增速回落已取代物价压力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短期内“稳增长”仍然需要靠投资。“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中,出口受海外需求影响大,消费转型是个中长期的过程,唯有投资最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说稳增长本身,核心可能就还在于投资,而稳投资的核心还是在于我们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建设,特别是有利于全局性的有正外部性的这样的系统性的这种基础建设。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可能对于这种消费性的刺激政策不能够就是说用力过猛,那么因此我们可能重要的一个就是要加大对于公共服务民生的这样的一些投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玉宇教授认为,除了适度的政府投资,还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当前为了防止经济意外的过于迅速的下滑,造成大规模的资源浪费来闲置以及由此引发了连锁问题,中央政府还是需要非常积极的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能够想尽千方百计使得在这一轮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策当中避免上一次的政府大项目挤占资金饿死了民营企业。

近日,温总理多次召开会议,他表示,中国要进一步加大经济微调力度,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前要特别注意完善结构性减税,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和费用,减轻小微企业税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全部出台,要抓好落实,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左小蕾:实际上发改委在央行第二次降息的同一天发了一个意见,这个意见就说:要用价格杠杆的方式来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公用事业的领域,包括电、水、还有包括铁路、通讯等等这些方面。我觉得这个倒是很有针对性的一个政策,因为它在创造有效需求。

创造有效需求一个是发改委那个事情要做,一个就是结构性减税,让中小企业80%的就业,60%的GDP贡献,所以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经济增长。

谈到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走势的关键。陈玉宇表示,第一步,需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政府在某些方面必须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必须政府强有力的来承担起政府的职责和责任。每一个城市的市长,不要再把自己当成城市的CEO应该把自己当成这个城市的后勤部长,或者当成城市的保姆。

而影响中长期中国经济走势的保障,是法制和自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中国需要法制,企业家需要自由,其实不止企业家需要自由,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需要自由,我们当然知道这种自由是在法制的框架下。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不会放缓,未来20年增速8%。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说,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也并不是取决于收入水平。而中国经济到2030年之前,都将保持8%的增速。陈玉宇认为保持这个增速需要进行三大改革,其一是完善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任重道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应该有一些个夸张一点说革命性改革措施,不会在最近一两年,但是在最近五到十年一定应该发生。

第二,中国配合大规模的城市化,必须对一些公共服务和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深入改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玉宇:第三就是市场制度的建设,市场力量的保障和发挥,法制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也许真的会乐于同意林毅夫教授的观点,我们还会有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高度的增长。(新华社记者舒权斌   主编 李伟  后期编辑 刘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08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华08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