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金融市场 > 财经词典:丁蟹效应

财经词典:丁蟹效应

2011-12-05 09:49来源:新华08网时长:5分
 
 
视频介绍

丁蟹效应(Ding Hai Effect),又称“秋官效应”(Chowgoon Effect),是中国及欧美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

财经词典:丁蟹效应

来源:新华08网    责任编辑:赵鼎

日期:2011-12-05 09:49

分享到:

0%0%

视频文稿

每天五分钟,财经词汇通,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财经词典节目。2011年上映的电影《窃听风云2》,揭露了一段1973年香港股灾背后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在上个世纪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大时代》。时隔十多年,《大时代》仍旧为人津津乐道,除了本身的精彩外,离不开神乎其神的“丁蟹效应”,也就是说,只要当时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一角的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出,港股必定下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有这么神奇吗?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一起来聊“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Ding Hai Effect),又称“秋官效应”(Chowgoon Effect),是中国及欧美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

香港影星郑少秋一直被香港股民视为“股患”,因为每当有他的新剧播出,港股必定大跌。事情要回溯到1992年10月5日,香港无线电视播放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有了“丁蟹效应”一词,因郑少秋绰号“秋官”,所以也称为“秋官效应”。

事有凑巧,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爆破时,都有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上演,期间,几乎每次郑少秋或其女郑欣宜演出的电视剧或节目播放的时候,股票市场都会有显著下跌。最厉害的1次是1997年的《江湖奇侠传》当时恒生指数跌破一万点。那么,“丁蟹效应”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有不少人认为”丁蟹效应”真有其事,甚至连跨国证券经纪里昂证券也于2004年3月曾为此发表研究报告,使这个现象受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所认识。

而从经济理论上来说,这只能算是一连串的巧合。有可能是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之际,碰巧遇上香港外围投资因素恰巧转坏。比如1997年底碰着亚洲金融风暴, 2000年底碰着科网股泡沫经济爆破, 2007年中碰着美国次级按揭危机等,加上这些剧集多在9月至11月这段股市利淡的时期播出,都使”丁蟹效应”看来像真有其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丁蟹效应”只是股民心理营造出来的自我实现预言。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时,不少股民深怕”丁蟹效应”会导致自己手头上的股票蚀本,便对股票进行恐惧性抛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机者亦可能以”丁蟹效应”为借口推跌大市。但现时并无客观证据,显示股民会受”丁蟹效应”影响投资选择。

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拿近些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11.11“光棍节”来说吧,虽然没有丁蟹的扮演者郑少秋,但是对股市的影响也似乎存在。

2011年11月10日,两市大幅低开, 沪指报2498.59点,跌幅1.04%;深成指报10508.7点,跌幅1.10%。其中,中国国航,由于股票代码中的四个“1”,使这只股票弥漫着特殊的悲情气息。光棍节前一天,这只股票低开低走,尾盘再度跳水,收至8.0元,跌幅2.44%。

把时间往前推,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翻开往年的A股大盘, 2010年11月12日突现暴跌。上证综指放量暴跌5.16%,失守3000点重要心理关口。深成指更是狂跌近千点,跌幅高达7%。两市股指双双创出14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2009年11月11日、12日,两市小幅下挫,11日沪指收盘跌幅0.11%,深证成指下跌0.34%。

2008年11月11日,沪指下跌1.66%,深证成指下跌0.45%。

2007年11月11日是星期天,股市未开盘,然而其前后几天还是未能逃出光棍节的魔咒,

这一效应即便是在2006年这样的大牛市也应验了,2006年11月11日也逢周末停市,其前后两天股指也是低下了头。这一现象被股民们称之为“光棍节效应”,而类似情况在股市里是时有发生的,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效应的原理和“丁蟹效应”都一样,是预期影响动机。

也就是说,投资者人人自危,好消息被淡化,坏消息则被媒体及本身无限放大,“自己吓自己”自制恐慌,最终成为事实。对投资者来说,对于这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各种“效应”,还是应该结合多方面因素,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好了,关于“丁蟹效应”,我们就聊到这吧,下期节目,再会!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灯